close


深圳科技何以躋身世界前列

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自主核電站“神經中樞”和睦系統……這是中國廣核集團一步一個腳印,跨越式發展的最完美展示,也是我國核電“逆襲”的最佳案例;


3GPP 5G預商用系統、NTT DOCOMO創5G毫米波遠距離測試新記錄……這是華為致力於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傢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智能世界的一個個生動實踐;

大亞灣中微子“第三種振蕩”科研成果入選《科學》雜志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青年科學傢王俊入選《自然》雜志年度全球科學界十大人物;

……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在創新發展的新時代,深圳作為我國一線城市中最年輕且最具活力的城市,在5G技術、石墨烯太赫茲芯片、3D顯示、新能源汽車、特種計算機、柔性顯示等多個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沿,正從應用技術創新向基礎技術、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創新轉變,從跟隨模仿式創新向源頭創新、引領式創新躍升,加快向全球科技創新高地邁進。

從“深圳速度”、“深圳質量”到“深圳標準”

1980年建立經濟特區,探索改革開放發展之路的深圳,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經濟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從1981年的4.95億元到2016年的20078.59億元,GDP增長瞭4000多倍,年均增長23%。

1985年,“國貿大廈”建設創下三天一層樓紀錄,“深圳速度”由此享譽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成瞭深圳經濟爆炸式增長的代名詞。

今天,“深圳速度”有瞭新內涵,人均GDP超2.52萬美元的深圳,不再單純追求體量的增長,成功轉型追求更有“深圳質量”的“新速度”——“深圳標準”。

“深圳質量”的核心要素是什麼?在深圳看來,隨著消費升級加快和產業競爭加劇,經濟的簡單擴張是無法持續,迫切需要以質量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創新、轉型、品牌打破要素成本的制約,通過打造更高質量的產業體系、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供給、取得更高層次的競爭力,滿足更高品質、更多樣的市場需求。

在深圳,質量被視為生產力,也是競爭力。

2010年10月,深圳印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定,創造性地提出瞭“深圳質量”的新概念,探索一條從“比速度、比規模”,到“比質量、比效益、比結構、比可持續”的“質量型發展”新路子。

從首次明確提出“深圳質量”理念,到把“有質量地穩定增長,可持續地全面發展”確定為“深圳質量”的總要求,再到逐步形成標準、質量、品牌、信譽“四位一體”的推進路線,深圳花瞭5年時間。

這5年,正是“十二五”時期,深圳GDP從2011年的 11515.85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 17502.86億元,年均增速9.6%。這一時期,深圳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17.4%,約為同期GDP增速的2倍。

深圳將標準建設作為“深圳質量”的重要抓手,通過“標準”將“質量”量化、規范,以“高標準”來實現“高質量”。時至今日,質量理念已轉化為深圳全體市民的質量意識、內化為質量自覺,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為瞭將“深圳標準”落到實處,深圳提出瞭“大標準”概念。2014年初,提出打造“深圳標準”,鑄造“深圳品牌”,樹立“深圳信譽”,提升“深圳質量”。2014年底,深圳市第五屆人代會通過加強標準建設若幹問題的決定,將“深圳標準”建設納入法律范疇,成為深圳發展的大戰略。2015年初,深圳市政府以1號文件發佈打造深圳標準構建質量發展新優勢的指導意見及行動計劃,提出一條標準先行、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低碳的質量型發展新路。

從“制造”到“智造”,“深圳標準”讓世界刮目。

華為、中興、宇龍三傢深圳企業參與的“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2016年度國傢科技進步特等獎;

華為短碼方案成為全球5G技術標準之一,基於此標準研發的5G網絡將由三大運營商投入試商用,為5G時代贏得更多話語權;

深圳市中醫藥標準聯盟主導制定瞭第一個中醫藥國際標準,為中醫藥走向國際市場開路;

羅湖區珠寶行業參與制定和修訂國傢標準和地方標準27項,行業產值已超過1000億元;

全球高端眼鏡七成在深圳制造,在龍崗區橫崗街道,眼鏡店鋪和工廠隨處可見,高端眼鏡95%產品出口到120多個國傢和地區。橫崗眼鏡獲得批準立項的眼鏡領域各類標準達10項。

“深圳標準”讓深圳制造業實現高端化發展。2016年,深圳先進制造業增加值5428.39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75.4%,比2012年提高5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4762.87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6.2%,比2012年提高8.5個百分點。2017年1-9月,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為3954.42億元和3675.00億元,同比增長12.6%和12.4%,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69.6%和64.7%。

2010年至今,深圳的優秀科技成果已獲得國傢科技進步特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國傢科技大獎84項。2016年,深圳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49項,增長53.7%,累計達1384項;獲中國專利金獎、外觀設計金獎4項。

開放、融合,邁台中路口監視器即時影像進“創新之都”

縱觀全球,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界限日趨模糊,一批重大基礎研究的突破正催生顛覆性技術,引發經濟格局和產業分工的深刻調整。

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說:“深圳始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正在建設一批開放式的重大科技設施、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立足源頭創新,力爭為產業發展提供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提升核心技術研發與基礎科技創新能力,將是未來培育可持續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向。”

關註源頭創新,是深圳的選擇,也是時代的選擇。智造化、質量化、標準化,代表深圳品質和特色的創新成果,得益於深圳的源頭創新理念。正在向國際化“創新之都”邁進的深圳,著眼於開放式創新,努力在基礎科技領域做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實現占據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深圳市眾合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99DNA技術發明人李開盛說:“深圳科技之所以聲名大振,全世界之所以記住瞭深圳,是因為這裡的創新環境是開放的。無論是學術、科研還是工作環境,深圳都有著吸引國際創新人才和資源的無窮魅力。”

敞開大門創新,這是深圳的魅力所在。

國內首個以諾貝爾獎得主命名的研究院——深圳格拉佈斯研究院,除瞭獲得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羅伯特·格拉佈斯擔任院長外,這座“大本營”背後還有一群中外“超級大腦”,將依托南方科技大學,主攻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領域。

大鵬新區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裡·馬歇爾合作共建“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諾獎實驗室”,引進馬歇爾核心團隊和多項世界先進的胃腸疾病診斷與治療技術,將依托深圳大學在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領域的理論基礎,建設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實驗室。

以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為代表的新型科研機構,龍崗區今年又新增兩所諾貝爾獎科學傢實驗室、1傢海外創新中心,形成科研創新“智核”,為創新產業發展培育和儲備高質量人才帶來源頭創新活水。

蘋果、微軟、甲骨文、高通、英特爾、三星等一批跨國公司在深圳設立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和科技服務機構。通過舉辦高交會、電子信息博覽會等大型展會,深圳積極打造創新成果轉化平臺,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深圳在美國、歐洲和以色列等佈局海外創新孵化器,建立深圳-密歇根貿易、投資和創新合作中心。加快深港科技合作,累計聯合資助深港合作項目77項。啟動落馬洲河套地區開發,著力打造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基於開放式創新的理念,華為先後在多個國傢設立瞭23個研究所,與世界領先的運營商成立瞭34個聯合創新中心;騰訊的海外業務高速增長,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代表;柔宇最初就在美國矽谷、深圳及香港同步創立……

主動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潮流和趨勢,是深圳的戰略選擇;建設一批開放式的重大科技設施、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是深圳的前瞻佈局。

目前,國傢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和國傢基因庫建成使用。國傢、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累計達到1617傢,其中國傢級110傢,覆蓋瞭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成為集聚創新人才、產生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

依托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統一開放、互聯互通的科技資源共享機制,8000餘臺大中型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有效解決科技項目重復研究和科技資源“孤島”問題,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能。

立足源頭創新,發揮產業創新的優勢與基礎研究相結合;立足提升創新能力,打造全球創新生態圈,實施“十大行動計劃”:規劃建設十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大基礎研究機構、十大諾貝爾獎科學傢實驗室、十大重大科技產業專項、十大海外創新中心、十大制造業創新中心、十大未來產業集聚區、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十大“雙創”示范基地和十大人才工程。

如今,深圳將引領式創新作為重要戰略,通過創造新供給引領市場需求,為實現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的創新型城市,為新常態下有質量的穩定增長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六個90%”,成就中國“矽谷”

平均每天誕生46件發明專利,平均每63人擁有一傢高新技術企業。深圳,被譽為中國的“矽谷”。

創新最深沉的動力來自於企業。數字為證: 90%的創新型企業為本土企業、90%的研發人員在企業、90%的研發投入源自企業、90%的專利產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建在企業、90%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

“六個90%”,鮮明的創新特色來自於科技創新重鎮?南山區的總結。南山區委書記王強說:“南山企業逐漸在世界創新版圖中嶄露頭角,得益於南山區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把創新作為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發展新動能強勁迸發。”

這是南山區的創新特色,也是深圳創新的精髓所在。

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華為5G預商用系統榮獲“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獎”。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稱,2018年華為將推出面向規模商用的全套5G網絡設備解決方案;2019年推出支持5G的麒麟芯片,並同步推出支持5G的智能手機。華為這傢30歲的深圳企業,7年前進入世界500強,如今已吸引197傢世界500強企業前來合作。

“國傢名片”華龍一號,讓國人引以為傲。我國最大的核電運營商,中國廣核集團擁有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站“神經中樞”和睦系統等代表國傢科技競爭能力的創新利器,擁有“中國首創、世界領先”的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等重大科技成果。

深圳不僅擁有具備國際影響力的華為、騰訊、中廣核等科技創新巨頭,還有柔宇、研祥、比亞迪等行業先鋒。

站在深圳灣創業廣場,可以看到已成為地標建築的騰訊、百度大樓,周邊還有產業園、眾創空間、孵化器,也有環境幽雅的生活與休閑空間,年輕的創業團隊們在這裡努力,為夢想拼搏。

我國“雙創名片”深圳灣,2000多傢核心企業、超過100傢上市公司,產業優勢集聚的新興基地。在台中監視器維修這些創新團隊中,短短3年裡就有5個公司成功上市,這是“深圳速度”的體現,更是“深圳質量”的彰顯。

李開盛說:“自上而下的高端佈局和提前謀劃佈局,是深圳政府最有作為的表現。”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時,深圳就著手謀劃佈局發展新興產業,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融合創新發展,夯實新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石。2009年起,深圳先後出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配套政策,不斷培育和催生新興業態;2013年出臺未來產業發展政策,提前佈局生命健康、海洋經濟、航空航天、智能裝備、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未來產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動淘汰和轉型低端落後產業,實現瞭結構性改革的超前引領。

在高端佈局的引領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龍頭企業迅速崛起,華為、中興分別成為全球最大和第四大通訊設備制造商,騰訊成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公司之一,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研祥智能是全球第三大特種計算機台中監視器監視系統研發制造廠商,超多維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裸眼3D技術提供商……

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打造梯次型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創新型經濟新的增長點,讓深圳創新型經濟“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目前,深圳產業結構呈現“三個為主”的鮮明特點: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規模以上工業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第三產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

統計顯示,目前深圳科技型企業超過3萬傢,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8037傢,2017年預計突破11000傢,形成瞭強大的梯次型創新企業群,成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先鋒隊。

2016年,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9222.06億元,同比增長11.13%,實現增加值6560.02億元,同比增長12.18%;2017年1-9月,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4857.43億元,同比增長11.49%,實現增加值5017.58億元,同比增長12.75%。

產學研資介,政府用好瞭有形的“手”

創新企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創新生態滋養。

註重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科技與市場緊密結合,深圳用好瞭政府這隻有形的“手”:出臺全國首部國傢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發佈促進科技創新、高技術服務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出臺著名的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文件、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規劃等系列政策,從財政金融支持、人才支撐、創新載體建設、科技服務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全面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形成瞭覆蓋自主創新體系全過程的政策鏈。

著眼於形成創新的疊加效應,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金融創新等方面有機結合,努力構建多要素聯動、多領域協同,對內可循環、可持續,對外形成強大創新資源集聚效應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在移動互聯、雲計算、基因、北鬥衛星導航等領域建立16個專利聯盟和147個技術服務平臺,推動新興產業協同創新。

加快科技金融試點城市建設,形成瞭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VC/PE機構數和管理資本總額均占全國1/3左右,境內外上市企業近380傢。通過銀政企合作、科技保險、天使投資引導、股權有償資助等支持方式,全面撬動銀行、保險、證券、創投等資本市場各種要素資源投向科技創新。以銀政企合作項目為例,2017年,深圳對75個銀政企合作貼息項目予以1568萬元貼息支持,累計對入庫企業予以5600多萬元貼息支持,合作銀行發放貸款總額近60億元。

大力推進產學研資介合作,加大力度培育引進各式新型研發機構,聚合瞭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等集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等要素的新型研發機構和61個國傢級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累計培育瞭93傢集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三發”一體化發展的新型研發機構,其突出的創新能力和巨大的增長潛力,成為引領源頭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集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2200多人,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50傢,探索出產業與資本緊密結合的創新發展之路;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累計孵化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00傢,投資和創辦180多傢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瞭20傢上市公司,為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發揮重要的孵化推動作用。

科技服務業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路徑。深圳設立技術服務專項資金,成立科技服務業協會,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鼓勵和引導開展各類科技服務,形成瞭涵蓋研發設計、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投孵化、知識產權等在內的覆蓋科技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目前,深圳已成為國傢首批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和“中國創新驛站”首批試點地區,擁有技術轉移機構69傢,其中國傢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3傢。2016年新成立2傢知識產權司法鑒定機構,全年技術交易額468.7億元,增長20%。

礪劍防務技術集團是由民營資本與國內軍工科研機構創新設立的新防務產研平臺型機構,自2013年成立至今,已擁有涵蓋國傢級技術研發中心、產業化公司、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投資公司等在內的20傢系列機構,構建瞭“先進材料、公共安全、高端裝備、防務信息”四大產業集群,擁有2位院士領銜、上百位博士組成的科研團隊,參與制訂瞭20多項國傢標準,獲得近800項專有和專利技術。其中,曾在實驗室研究近10年的SRED爆炸物探測儀,被納入該研究院體系後,僅7個月就完成瞭產業化轉換,產品遠銷東南亞、南非等地區,2016年量產實現利潤達2500萬元。目前,該研究院已簽訂國內和海外合同50多個,2017年總銷售額有望突破6億元。

礪劍防務技術集團副總裁幸智敏說:“通過產學研資介相互作用,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與技術研發,打通產業化全鏈條,集成優勢資源,實現規模化生產,完成科技成果的增值,再通過良好收益反哺原始創新,形成的全鏈條良性循環,有效地解決瞭科研成果資本化最後一公裡問題,實現科技成果資本化的裂變式發展,企業也因此獲得瞭源源不斷的創新驅動力。”

求賢閣、群英薈,打造人才“星光大道”

袁庚,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的創始人、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輝煌的主要締造者、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探索者;

牛憨笨,深圳引進的第一位全職院士,著名的光電子學專傢,曾獲得國傢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國傢級重要獎項14項,為我國國防建設和高科技發展做出瞭重大貢獻。

他們的名字被永遠鐫刻在深圳人才公園裡,他們的雕像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豐碑。

11月1日,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灣,占地77萬平方米的全國首個以“人才”命名的主題公園正式開放。中間放置的是公園的精神基石——習近平總書記的“語錄石”:“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公園內建有人才星光橋,為徐揚生、陳志列、暢志軍、劉自鴻等80位世界級一流人才立柱樹傳,打造人才“星光大道”。夜晚星光柱燈光映射出來,每一個人都星光璀璨。柱上還印有語音介紹二維碼,人們可掃碼瞭解對深圳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才畫像及簡介。

公園建有人才雕塑園和人才功勛墻,展示名人風采,傳播人才文化。求賢閣、群英薈內設有人才多功能廳、院士講壇、創客空間、人才體驗館等,全方位、立體式展示深圳人才風貌。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黨的十九大代表、華大運動首席科學傢杜玉濤說:“打造標志性、永久性人才激勵陣地,營造崇尚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濃厚社會氛圍,讓各類人才群體形成強烈共鳴。為深圳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樹碑立傳,有時候比任何物質獎勵更能激發人們奮勉向上、成長成才的欲望。”

對人才的重視已經成為深圳的城市基因。11月1日是首個“深圳人才日”,這一天開始實施的人才工作條例,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對人才的制約……

高端人才是引領科技變革最具決定性的力量。深圳通過落實國傢“千人計劃”和廣東“珠江人才計劃”,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先後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高層次專業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孔雀計劃”,設立“千人計劃”創業園、“孔雀計劃”產業園和人才研修院,舉辦國際人才大會,集聚海內外各類創新型人才。目前,深圳已累計引進“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團隊44個、“孔雀計劃”創新團隊86個。

為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深圳還面向全球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推進高等教育開放式跨越發展,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技術大學等正式招生,哈工大(深圳)獲批開展本科教育,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加快建設,與北大、清華等國內名校合作辦學,增強深圳的人才培養能力。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落實人才政策關鍵在行動。

南山區強化“雨林法則”,全面營造有利於人才發展的生長環境,配合建設科技金融在線平臺、設立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實施“互聯網+政府服務”等行動,培育人才發展載體和構建發達的人力資源服務系統。目前,南山區擁有“千人計劃”人才和各類經深圳市認定的高層次人才、科技人才超過10萬人,海歸人才超過5萬人,成為天下英才聚集的創新高地。據王強透露,作為南山“領航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山區鼎力打造的人力資源產業園將於近期開園,將重點引進全球人力資源強企、獵頭公司及國內知名骨幹企業。

龍崗區實施“深龍英才”計劃,形成創新人才“選得準、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的局面。目前,有全職工作院士5名、國傢“千人計劃”專傢34名。今年4月,由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裡耶·瓦謝爾教授領銜的計算生物研究院和由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佈萊恩·科比爾卡教授領銜的創新藥物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同時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進一步形成高端人才引進和集聚平臺。龍崗區科技創新局局長朱雲說:“人才主導發展格局,人才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加快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發揮人才在創新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

2013年初,“千人計劃”創業人才黃源浩帶著核心團隊來到深圳,成立奧比中光科技公司,專註於3D視覺和人工智能領域。2014年9月,奧比中光的3D傳感、自然人機交互團隊憑借先進的技術入選“孔雀團隊”。短短幾年,奧比中光的團隊開發出具有世界水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消費級3D傳感器,產品樣機性能超過蘋果、英特爾等公司同類產品,獲得包括三星、谷歌、微軟等一系列國際大公司的青睞,目前產品已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

保護創新的火種,創造新的“深圳速度”

30多年前,“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成為瞭我國改革開放的象征;今天,“一天46件發明專利”的“新深圳速度”正成為我國新一輪深化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從速度發展向質量發展邁進的新標桿。

深圳市優權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車克達說:“以國際視野、戰略眼光參與全球中高端競爭,以企業為主體推動科技創新,通過建立國際化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具有國際吸引力的營商環境,是深圳邁進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必由之路。”

深圳已從過去的“山寨之城”轉變為今天的“創造之城”。國際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6年,深圳的國際合作條約專利申請年增速居全球首位,是東京的2.5倍,美國矽谷的3.6倍。

2016年,深圳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76.3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倍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842.97億元,與GDP的比例達到4.1%;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44854件,增長40.7%。今年1-6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8769件,占彰化監視器全國申請總量44%,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深圳實現“創新之都”的必由之路。在全國率先出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若幹規定,成立知識產權法庭,推行行政、民事、刑事“三審合一”,從立法、執法等方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強力保護創新成果;健全市場監管體系和社會信用體系,率先營造國際化法治化的市場環境,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對科技創新的內生激勵作用。今年,深圳新出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36條舉措,制定國傢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方案,積極推動出臺知識產權保護條例。今天,深圳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展現出深圳這座城市的市場化程度、法治化程度和創新驅動發展的環境。

王強說:“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火種。”他表示,南山經濟發展基本實現“兩個轉變”: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已基本實現從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已基本實現從傳統人力支撐到人才支撐的轉變。這其中,知識產權的保護功不可沒,得益於南山區築牢權益保護防線,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在考驗創新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研發投入和國際專利申請量上,高分證明瞭南山區的創新活力。2016年,南山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5.88%,區域孵化能力蟬聯全國第一,比肩國際發達國傢水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突破1萬件,占全國的1/4;榮獲年度國傢科學技術獎12項,占深圳的75%;國內專利申請量47768件,同比增長52.5%,占深圳的32.8%;發明專利申請量27023件,同比增長58.9%,占深圳的47.9%;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20件,接近深圳平均水平的4倍。今年1-5月,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12464件,占深圳總量一半以上,增長44.2%。

據王強透露,旨在營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著力打造知識產權保護鏈、運營鏈、轉化鏈、協同鏈、支撐鏈“五大鏈條”的南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即將開張。該中心以行政服務大廳模式為企業集中開展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警示談話、維權援助、仲裁調解、司法銜接相聯動,協同保護服務和知識產權戰略咨詢、檢索分析、代理代辦、評估交易等運營交易一站式服務。目前,中心已進駐市場監管、公、檢、法、深圳仲裁委和國傢專利技術深圳展示交易中心、中國首傢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機構中知認證等“6+11”保護運營機構。

按照計劃,南山將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保護知識產權,包括創建省知識產權服務集聚區、成立知識產權風險投資基金、探索知識產權訴訟補償機制,推動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南方中心、中國創新戰略研究院南山分院,聘請全國知名法學專傢擔任顧問等。通過這些舉措,著力把南山打造成全國最嚴知識產權保護先鋒區。

寬容失敗,需要法律“護航”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在深圳,人們耳熟能詳,這是深圳創新精神的核心特征。

深圳註重發揮年輕移民城市的優勢,弘揚創新文化,在全社會營造“敢於冒險、追求成功、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力,使創新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為企業提供快速成長的環境,從而成就瞭今天的“創新之城”“創業之城”和“創客之城”。

鼓勵容易,寬容艱難。寬容需要法律護航。深圳創新的成就與建設一流法治城市的各項舉措密切相關,依托地方立法權制定地方性法規鼓勵創新是其一大優勢。2006年7月施行的改革創新促進條例明確將改革作為行政機關的法定義務,這就意味著不改革就是違法。2016年,深圳通過支持改革創新、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的若幹規定,明確廣大幹部隻要主觀上出於公心、行為上沒有謀私、程序上符合規定,就可以大膽闖、大膽試。

前海是國傢批復的惟一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在前海選擇適用香港法律,著力打造更好的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2016年10月28日,前海法院審理一宗涉港融資租賃合同糾紛。各方當事人在港籍調解員主持下,適用香港法律達成瞭調解協議,這是前海法院適用香港法律裁判的首宗案件。無數個“第一”正在這裡誕生。深圳國際仲裁院是在前海設立的全國第一傢按法定機構模式治理的仲裁機構,11名理事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香港和海外。境外仲裁員353名,來自50個國傢和地區,實現瞭仲裁院由粵港共同建設、面向世界的目標。

深圳正是以這種創新、寬容的南投監視器材料姿態引領科技領域的點滴變革,煥發出日新月異的生機和活力。

這樣的生機和活力,源於深圳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實現新業態、新產業集群的鏈式發展。而這一系列的鏈式反應,也得益於政府層面對市場經濟本質的深刻理解,更加清晰地界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和提供更多的市場服務。

龍崗區政府為培育科技創新創業土壤不斷加大創新政策供給,構建創新服務體系:2017年度產業扶持資金預算翻番,達到10億元;搭建廣東首傢全流程網上交易的區級技術轉移促進中心,由政府創辦並完全市場化運作,現已撮合技術交易287例,交易額超過2.4億元;引進和設立深圳科技服務業協會等科技服務機構100多傢,“放管服”並舉實施創新園區“一窗式”科技服務;針對企業關心的熱點問題,提供“科技政策計算器”服務,實現企業與可享政策、扶持額度、申報指南等信息的快速匹配查詢。

南山區政府打出組合拳,形成包含基礎研究、科技服務、金融支持、商業模式等創新元素在內的區域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實施原始創新引進和培育、協同創新產學研深度融合、開放創新國際化、服務創新生態優化、產業創新質量引領等戰略的頂層設計,使區域科技創新逐步實現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如今,南山正展現出從企業鏈、產業鏈、創新鏈、生態鏈、資金鏈“五鏈聯創”的整體實力,奮力向世界級“創新之都”邁進。

羅湖區政府在大梧桐新興產業帶堅持差異化佈局,形成“一校三谷多園區”格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明確提出要形成創新要素資源匯聚、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在2017年相繼出臺創新型產業用房管理辦法、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科技創新實施細則等系列政策,旨在發揮創新型產業用房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支持創新,內化於心的全民共識

“創客”,玩創新的一群人。誕生時間不長,卻是2015年度的“十大流行語”。

這群貌似“離經叛道”的“玩”傢,卻在深圳“火”瞭起來。一時間,國內外“創客”蜂擁雲聚,最多時,高達10餘萬人之眾。

為何?深圳雲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宜雲道出其中緣由。其一,在深圳,支持創新已經成為內化於心的全民共識;其二,深圳政府“慧眼”,能迅速將其轉化成為深圳創新活力的一個重要推手,並與“雙創”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助力“雙創”快速興起;其三,深圳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讓“創客”能把自己的創意、設計、制造等迅速轉變為現實。

柴火創客空間,2011年創建的第一傢創客空間,專為“創客”提供自由開放的協作環境,鼓勵跨界交流,促進創意的實現以至產品化。2012年,空間將Maker Faire引入深圳,與Cyril Ebersweiler成立硬件加速器HAXLR8R,提供基本的原型開發設備如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電子開發設備、機械加工設備等,並組織創客聚會和各種級別的工作坊。2015年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深圳期間,到訪瞭柴火創客空間,並成為柴火的榮譽會員。

深圳順應草根創新、創客興起的新潮流,迅速出臺支持創客發展的若幹措施和三年行動計劃,設立支持青少年創新專項計劃,培育瞭62傢創客服務平臺和237傢創業孵化載體。成功舉辦三屆深圳國際創客周活動,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激情。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自2013年3月以來,商事主體新增量超過改革前30多年的總和,總量增至286.6萬戶,居內地城市首位。

南山區政府迅速反應,提出以“創客培養、創業起步、創新加速、創產聯盟”的“雙創”體系激活市場創新潛力,以創新平臺助推科技創新、以孵化空間建設帶動產業發展,短短幾年匯聚瞭超過200傢眾創空間、1700多個團隊和6500多名創客,入選首批國傢級“雙創”示范基地。

在深圳,對創新的支持無處不在,不僅僅體現在政策的鼓勵上,更化做許多部門實實在在的行動。

深圳市有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傢從事M2M物聯網無線通信研發制造的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是全球領先的蜂窩工業模塊的提供商。董事長王慷說:“近年來,有方科技不斷擴大研發規模,2016年研發投入超過1800萬元,面臨的成本壓力是比較大的。但2016年我們享受到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162萬元,同時享受到研發費用加計扣除902萬元,對我們降低研發成本起瞭相當大的作用。也正是因為有瞭這些稅收紅利的支持,我們在研發上的投入更加大膽瞭,創新的步伐越來越快。”

龍華區國稅局局長羅新輝說:“許多國高企業埋頭研發,不清楚政策的紅利。在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跳出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放”要放得開,“管”要管到位,“服”要服好務。在征管中貫穿服務理念,推動國傢稅收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地,使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實實在在享受稅收紅利,鼓勵更多企業轉型升級。”

據深圳市國稅局統計,今年以來,深圳持續加大技術創新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力度,尤其是軟件產品增值稅退稅方面成效顯著,今年前11月享受軟件退稅優惠企業2603傢、退稅達121億元。除全力助推軟件行業快速發展外,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多項政策也加速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活力,今前11月共減免稅收159億元,同比增長66.3%。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優惠企業戶數突破5500戶,優惠金額超過50億元。政策紅利的充分釋放,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深圳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產業驅動轉型註入一支強有力的“推進劑”。

2013年,以營業稅改革為突破口,深圳地稅建立瞭營業稅優惠政策落實風險指標,將“應享未享”優惠政策的納稅人篩選出來,為其提供政策定向推送提醒服務,促進營業稅優惠政策最大限度落實到位。深圳市地稅局辦公室主任張雄說:“很多優秀的企業往往專註於自身發展,不會把目光盯在國傢優惠政策上。我們通過比對分析發現,選出這些納稅人,主動聯系他們提供服務,提醒其享受優惠政策。”

取消前置審核,稅收優惠即報即享。這是深圳地稅在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的一項重大改革。今年以來,深圳地稅共幫助1060戶企業享受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金額達229.22億元,受惠企業戶數增長瞭32.79%,加計扣除優惠占同期全市研發投入額的28%,優惠減免金額連續9年排名全國地稅部門第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陽騰)9075C54FE5075EB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3p94pkzuk 的頭像
    k3p94pkzuk

    怪獸推薦名單

    k3p94pkzu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